学生工作

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学生工作 / 文心报 / 正文

校园骗术将如何终结?(校园调查)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08-10-17

新学年伊始,大家热火朝天地投身入学与迎新中,或许是我们太投入,使得校园骗术再次趁虚而入,这不仅对受骗者造成了物质、精神上的损害,还使得美好的大学生活蒙上了阴影。是大学生阅历不够还是骗子骗术高超?校园骗术终究将在哪里终结?本期校园调查将为大家展现真相背后的现实……

   

真相直击

 

       案例一:08新生入学第二天就有一中年妇女向北苑某女生寝室的同学推销文具,她声称突然有急事急于用钱,亏本转卖手中的文具。同学们凑钱买下后才发现文具不仅数量不够,而且质量低劣。寝室的同学本想借此机会勤工俭学,却发现根本无法卖出。据粗略统计,全宿舍共损失六百余元。事后经过辅导员的帮助,上报保安处,但终因证据不足无法立案。为弥补损失,辅导员发动院内的同学前去购买,一并向大家宣传如何防止受骗。(记者从知情同学口中获得如上事实,因为被骗同学不愿接受采访,也不愿透漏情况。)

       骗术分析:据本报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利用推销作为骗术的占行骗方式的63.8%。通常骗子会找些惹人同情的借口,如工厂效益不好,用产品抵工资;家中突有急事,只得亏本转让经销品等。然后会演示产品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通常骗子会找借口不让他人碰产品。并留下电话承诺如果有问题可以找他退货。当然还有低价诱惑。如果你拿不出那么多钱,骗子就会鼓动室友凑钱购买。等到你买下其商品检查发现数量或质量有问题时,人早已卷钱而去,杳无音信。常见推销品有文具、洗化生活用品等。

        这一骗术不仅横行于各大高校,而且每年都有。为什么新生如此容易上当?我校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从事社会理论工作研究的王老师和社会工作导论研究的陈老师分析说:"新生刚刚踏入社会,一方面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够了解,缺乏抵御力;另一方面对诸多事物都怀着好奇、尝试的态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一些人正是看准了新生的这些特点行骗,其实破绽还是很多,或许是同情心,或许是投机心理,或许是急于求成……一叶障目,损失惨重。

 

        案例二:外国语学院05级的陈同学说,曾在大一时被一名自称是管理学院的学姐,以学校要求统一订购复读机为由,购买了复读机。直到保安处来查才知道学校并无此要求。保安处因调查需要收去了复读机。但至今无果。

        骗术分析:骗子会冒充学长学姐造成确实可信的假象,或者假借学校或老师的名义,让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或缴纳费用。新生初来乍到,对新环境尚不熟悉。不了解学校的教学及收费情况恰恰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其破绽在于:没有身份明确的工作证,单独购买的理由并不充分,无法开具由学校证明的发票等。

 

    案例三:07级赵同学回忆说,开学时学长带她到私人经销点购买比学校要求统一订购便宜许多的生活用品。在开始的时候很感谢学长的热情帮助但事后才发现生活用品质量低下。盆和桶用两天就坏了不说,检查时还发现了棉絮里掺有纱线头、破布条--"黑心棉"。于是被子被检查部门没收了。再去找学长问清楚,学长说其实他也被骗了。

       骗术分析:利用新生对老生的信任欺骗新生,学长的话真假难辨。这种骗术危害更大,因为黑心棉不易发现,用久了会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特别是在集体宿舍里,更容易引起疾病传染,引起公共卫生事件。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新生的生活用品由学校提供的只占35.2%。有11.8%的同学选择来校后经人推荐在私人经销点购买。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从超市、商场里买和从家里带。

    据了解,2008年学校统一提供由省级专业纤检机构检验合格的优价学生床上用品是经过公开招标的。符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床上用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湘大后勤与产业管理处08年根据新生(含研究生)数据共预定了七千多套生活用品,但实际售出的只有三千多套。负责新生生活用品发放的楼舍管理中心的柳主任说:"在上级文件下达后,楼舍管理中心联系了校学工处、保卫处,在每个居住区都张贴了'禁止私人买卖床上用品'的通告。但从效果来看不甚令人满意。"

       在分析新生为何更愿意购买私人经销点生活用品的原因时,柳主任表示:"新生对生活用品的行情并不了解,比如棉絮。棉花的市场价格是20元每斤,每套棉絮要求有四斤棉花。而在市场上竟出现了25元一床棉絮的卖家,可以想见其质量是怎样的。如此便宜的价格,当然会吸引新生前去购买。再加上利用新生对学长学姐的信任,每拉一个新生去私人经销点,老生就会得到20--60元的回扣。曾经遇到的一个卖床上生活用品的学生,卖100床棉絮挣了将近一万块钱。而且,黑心棉不检查不容易被发现,恐怕许多人被骗了现在还蒙在鼓里。"

       从数据不难看出,来校后经人推荐在私人经销点购买只占少数,大部分同学都会到超市、商场购买质量过关,品种多样的生活用品。购买学校配备的生活用品虽然样式单一,但购买方便,质量有保证,也利于学校管理,不失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终结校园骗术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各种校园骗术无非推销(63.8%)、冒充(14.2 %)蛊惑(10.0%)、煽情(8.5%)几种方式,其它方式只占了2.8%。而我们的调查范围覆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每年都有人以相同的方式受骗,更有甚者多次以相同方式被骗。

       在调查问卷"如何才能避免受骗"这一题中,33.5%的人认为要依靠学校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减少可疑人员的进入。可是在新生入学期间,学校人员流动量大,本身管理就有一定难度,这时调查欺诈案件更是难上加难。28.7%的人认为自己通过电视、网络等了解各种骗术可以避免受骗。但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有其一定的信息封闭性和滞后性。选"提高警惕,不相信任何人"的占14.8%23%的人认为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加强宣传。

在我们无法立即改变社会环境,改变他人态度的情况下,加大宣传,提高警惕就成了预防受骗的最好方法。

在大多数新生都收到的三种入学第一刊--迎新刊物中,只有一种较详细的罗列了各种校园骗术和应对方法。

       我们采访了去年才成立的校学生会大学生权益保障部部长秦同学,了解到权益保障部是不能调查欺诈案件的,权益保障部只能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秦同学表示:在明年的迎新工作中发一个预防上当受骗的小册子给新生是今年的工作计划,并且还会在校内搞活动宣传。这还需要同学们积极地提供信息,积极的配合。

       在调查问卷的"当自己受骗时会怎么做"这一题数据如右图:

       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告诉身边人自己的经历,警醒他人。但我们采访受骗者的时候,许多人都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我们承诺不会公布个人信息,并希望他们能配合我们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不要重蹈覆辙,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愿再回忆受骗经历。有人说:"告诉别人,只能被当成笑柄,不能解决什么。"我们尊重他们的决定,却无法赞同他们的观点。

       只有22%的人选择了"找学校的权益保障部门或报警",采访中许多人表示"即使报警也追不回来,证据不足,无法立案。"笔者认为,出于种种原因,即使无法查处欺诈者,也应该首先进到一个公民,一个学生的义务。无论是受了骗,还是差一点受骗,都应该向有关部门汇报。

   

       在迎新期间,笔者看到了因为推销文具受骗的新生,将无法卖出的笔芯扔掉,将剩下的在北苑路上摆摊销售寻求路人的帮助,许多人伸出了援手。路过的王同学表示自己不会买其商品,因为他们已经受过骗了,自己再去买他们的东西,就相当于"二次受骗"。记者采集到一些同学对这一看法的评论:

       如果只是一两次帮助受骗者也未尝不可,但是帮助的次数多了这个方法就不太妥当。我认为受骗者用损失的钱买个深刻的教训可以提高警惕性。既然是自己犯的错,那么后果理应由自己承担。

                                                                                 --文新院08级续同学

      同意,既然自己已经受骗,何必又一次去损害他人利益。         

                                                                                  --化学院06级曾同学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受骗者受骗后对社会持怀疑态度,不敢相信别人,这会对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一定影响。而我们帮助他,可以增强他的信心与善念,让他相信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

                                                                                   --信息工程学院07级王同学

       这个观点有两面性,如果能从受骗经历中吸取教训就应当帮助,但如果不能从中得到收获的话,就会成为二次受骗。

                                                                                    --商学院08级罗同学

       不能绝对化。受骗者中有些本身家庭就不富裕,被骗后可能会陷入困境。帮助受骗者就有必要。同时,有些受骗者没有接受教训,一味贪图小便宜,就不能助长。

                                                                                     --文新院08级罗同学

   

 

笔者认为,学校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和宣传,同学们自身提高警惕,受骗后做好心理恢复和警示他人,才能真正终结校园骗术。